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及在應急指揮應用,正推動應急指揮模式發生重大改變,“信息+智能”主導已經成為現在突發事件處置的應急指揮主要特征。指揮員和指揮機關應著眼發揮人與機器的互補優勢,圍繞“偵、控、打(救)、評”指揮環路,實時獲取現場信息、自動計算處理信息、人機交互選擇目標、智能監控評估效果,以實現智能技術對信息的有效運用,信息對現場物資、能量的有效控制,將“信息+智能”優勢轉化為決策和行動優勢,從而掌握處突主動權。
一、 著眼快速反應,構建精干靈巧的指揮體制
突發事件特點是突發性強、節奏快,最佳處突時機稍縱即逝,更加強調“以快打慢、先發制人”,指揮控制反應時間大為縮短,提高指揮速度對處突進程和結局有著決定性影響。因此,傳統多層級式指揮體制,難以適應繁雜多變的突發事件的需求,應改變指揮編組模式,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指揮體制。
1. 構建網絡節點式指揮架構
現代處突涉及作戰空間廣,參戰“軍兵種”多,目前樹狀式指揮結構難以適應快速反應、實時指揮的要求,應采用網絡節點式的指揮結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性技術,構建一點對多點的網絡架構,指揮決策層可直接監控掌握多個行動部隊,實時控制處突進程,哪一節點有情況,就可以直接傳輸至指揮層,減少指揮層級,提高指揮效率;借助智能化指揮控制系統,根據突發情況的緩急程度進行自動排序,并提供給指揮員最佳解決方案,壓縮指揮時間,確保指揮實時高效。
2. 建立小群多樣化指揮編組
現代處突時間短、空間大、行動多樣等特點,決定了指揮方向多、指揮對象多、指揮行動多,傳統的指揮編組模式不利于實施快速多樣化的指揮任務。為此,在指揮編組上,應打破“中心+組”的模式,依托地市一級指揮機構以及作戰任務編組,建立相應的“精干”指揮機構,既有利于實時掌控部隊,又利于實時應對突發情況,使指揮機構職能由計劃作戰向動態協調控制轉變,以便根據不斷變化的現場態勢,實時指揮控制部隊的作戰行動。
3. 建設智能作業式指揮平臺
按照新的應急體制,以網絡信息體系為支撐,聯通各局委辦指揮機構、救援部隊和主要平臺,集信息自動獲取、智能處理、智能傳輸和輔助決策等功能于一體,使各級指揮員和指揮機關能通過實時的信息收集、傳遞、處理和顯示,在千里之外直觀、形象、實時地了解現場情況,并行展開指揮作業,實現情況判斷快、作戰決策快、計劃組織快、調整部隊行動快,使應急指揮控制更趨實時。
二、 著眼精確實時,完善人機交互的指揮流程
在應急處突中,指揮員及其指揮機關將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對相關情報信息進行理解分析、計算處理、分發利用,從而實現指揮流程高效快捷。它是雙方指揮人員和指揮系統的一種智力對抗,其關鍵在于指揮鏈路一體化、指揮系統智能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應著眼實現指揮主體與指揮系統、人腦與電腦的優勢互補,使指揮流程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提速增值”,實現真正的應急指揮智能化。
1. 提高情報信息處理流程的智能化程度
在運用好傳統情報偵察手段的同時,依靠物聯網、互聯網等手段,充分發揮智能化情報偵察系統的作用,改變完全靠眼看、手寫、筆算、口報的手工作業方式,自動識別現場環境和自動獲取、傳遞、處理情報信息,實現人、機有機結合。建立縱貫“戰略、戰役、戰術”三級,橫連各局委辦智能化情報處理系統,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技術對繁雜的情報信息進行系統篩選、分類處理,迅速選擇關鍵情報信息,并依托“專家系統”,加以比對驗證,形成現場態勢圖,實時地給指揮員和指揮機關提供準確可靠的情報信息,為定下決心提供依據。
2. 增加指揮決策流程的智能化分量
依托聯合指揮綜合數據庫、現場地理信息系統、人機交互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指揮建模體系,實現指揮員的主觀判斷與定量分析、實時反饋的有機結合。領域專家系統則借助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將指揮員的知識和處突指揮經驗加以程序化存入計算機,彌補人類自身難以克服的弱點,并根據現場態勢對救援行動進行演繹、歸納、推理、預測,完善決策手段,優化決策過程,提高指揮員利用智能化決策的水平。同時,注重發揮智囊團的輔助決策作用,對指揮決策提供某些專業方面的建議,對決策進行評估,并進行“專家會診”,在有限時間內最大限度地保證指揮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提高決策效率。
3. 提升控制協調流程的智能化水平
處突控制協調流程,是指揮機構根據處突決心、處突計劃和現場實際情況,對各個參戰力量下達指令、跟蹤反饋、態勢分析、糾偏調控等一系列指揮活動的過程。在應急救援過程中,指揮員要在接近實時的要求下對局勢作出判斷、修正決心、跟蹤調控、精確評估,僅靠人力和經驗難以適應快速多變的智能化戰爭,應依托指揮信息網絡,實現智能化指揮系統和指揮手段的一體化,實施自主式控制協調,形成“傳感器—智能化處理平臺—救援系統”的無縫鏈接,實現快速同步決策和實時精確控制。
三、 著眼靈活高效,運用智能融合的指揮手段
指揮手段是處突活動不可或缺的基本物質條件,是輔助指揮人員進行偵察、通信和決策,達到調度、控制行動小組的工具。不同形態的突發事件對指揮手段的需求也不盡相同。現代處突的指揮對象、救援平臺、現場環境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對指揮手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應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功能,提高處突指揮的智能化水平。
1. 基于效果、分解指標的任務規劃
依托智能化指揮系統,以處突行動為核心、實際效果為牽引,指揮員和指揮機關將預警能力、指揮控制能力、救援能力、綜合保障能力等進行量化,采取人機結合作業的方式,列出目標清單,分解行動任務,細化完成任務的標準和條件,實現偵察、判斷、救援、評估的作戰循環,直至完成相應救援指標為止。
2. 精細計算、確定需求的定量決策
救援裝備和物資便于精確測量、定量表達。基于此,在列出具體救援目標清單的基礎上,依托智能輔助決策系統自主建模,量化各智能化裝備的能力,精確計算所需各類裝備、耗材的類型、數量,減輕政府經濟壓力,提高救援效率。
3. 依托智能、可視化的應急指揮
指揮員和指揮機關應改變使用電話、電臺等傳統指揮工具的習慣,減少語音、文書等傳統指揮手段,依托智能化指揮系統,通過融合通訊平臺,實現指揮人員與智能平臺的無縫鏈接和可視化指揮,提高指揮效率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