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災面前,從群眾的不滿,看出應急工作的漏洞
以下引用“京華時報”那時云文章:
“如果在災害造成的損失面前,不正視群眾的不滿,就可能掩蓋工作中的失誤,病根沒有及時祛除,就可能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斷坐大。
面對臺風“菲特”重創余姚,該市市委書記毛宏芳直面媒體,就不少尖銳問題坦率表達自己的觀點。不過在談到臺風所以重創余姚的原因時,歸于客觀原因的多,找主觀毛病的少。
臺風肆虐下的余姚,有兩個現實情況擺在那里。一個是,相當于68個西湖的水量,在兩天時間內傾瀉而下。而下游寧波的水位很高,余姚的水下不去,上游上虞的水還不斷涌下來,余姚在中間,積攢了7億立方米的水。另一個是,盡管政府部門全力救助,但仍然有一些被困群眾沒能得到及時的救助,甚至有的兩天未吃飯,買一點白菜花生需百元。
的確,在整個城市都浸在水中時,人的能動性有限,救助不及時、不周全的情況也在所難免。但在臺風來之前呢?7日早晨7點半,毛說他就在防汛防旱指揮部看氣象云圖,發現余姚上空有紅點,表明雨勢會很大,當時就啟動了二級響應。
然而,有的群眾8日才收到預警信息。從雨還沒來之前的7點半到雨來的這段時間,再從雨來到大量傾瀉的這段時間,這兩個時間段都在一二十個小時以上,如果緊急信息傳遞系統迅速高效,又怎么會有那么多群眾來不及反應呢?如果尚未建成這種迅速高效系統,是否能動員一切力量把信息傳遞出去、把群眾轉移出去呢?
災情之中,余姚一些群眾有些情緒,甚至有些過激行為。這是一種緊張情緒、不滿情緒的非理性宣泄。當然不值得鼓勵。但當地黨委和政府應當正視其產生的原因,而不僅僅是表示理解,更不是否認抗災遲鈍,不承認城市應急預案存在問題。如果不正視群眾的不滿,就可能掩蓋工作中的失誤,病根沒有及時祛除,就可能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斷坐大。
任何災難,不僅有值得總結的經驗,更有需要汲取的教訓。現在遠未到總結經驗說成績的時候,反而是需要加緊反思有哪些問題、不足、缺點、教訓,以使工作做得更好,使群眾得到撫慰。正視問題,才會贏得群眾理解。”
應急工作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問題在所難免,關鍵在于是否認識到存在的問題,是否在災后馬上進行應急評估,看看在應急救援過程中有那些屬于指揮不當的,有那些屬于預案不完善的,有那些屬于應急準備不夠的,有那些屬于技術手段落后或不足的。進而修改預案,加強應急演練與培訓,增強防災能力建設。